鞭炮里的化學知識?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 春風送暖入屠蘇”,王安石的這句詩生動形象的刻畫了古時候過年放爆竹的習俗。這一習俗延續至今,每逢佳節,放煙花爆竹以示慶祝,增添喜慶。特別是在除夕春節,煙花爆竹代表著年味,無爆竹不除夕,關于煙花爆竹,你知道多少呢?下面看斯坦利小編為您來介紹鞭炮歷史與鞭炮里的化學知識.
爆竹名字的由來
鞭炮里的化學知識?爆竹也叫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,唐代時寫作“爆竿”,南方各地又稱之為“紙炮”、“響炮”。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,則叫作“鞭炮”、“響鞭”、“鞭”。
最早的爆竹,是指燃竹而爆,因竹子焚燒發出“噼噼叭叭”的響聲,故稱爆竹。《通俗編排優》記載道:“古時爆竹。皆以真竹著火爆之,故唐人詩亦稱爆竿。后人卷紙為之,稱曰“爆竹”。
爆竹的歷史悠久
鞭炮里的化學知識?中國有除夕放爆竹的習俗,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
爆竹起源于先秦時期已存在的“爆祭”,“爆祭”是燃燒柴火以“敬神驅邪”的一種宗教行為。《周禮·官》篇所記載的“九祭”中的第三祭,即是“爆(炮)祭”。“爆”,其實就是燒,但其與一般燒火不同的是燃燒時要發出聲響。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“用火”方式,《詩經·小雅》中的《瓠葉》即稱,“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”。
用火藥為原料的爆竹,出現于北宋末期。但那時使用火藥的爆竹叫“爆仗”,與軍事行為有關聯。據宋人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(卷七)“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”條,此叫法源于軍中一種儀仗形式的表演,“出場凡五七對,或以槍對牌,劍對牌之類”。表演開始的號令,叫“爆仗”,“忽作一聲如霹靂, 謂之‘爆仗’”。
這種“爆仗”即是現代爆竹的雛形,如果不用火藥當原料,是不可能有“霹靂”那樣怕人聲響的。因燃放時聲響如炮,時人又稱之為“炮仗”。
宋末元初,爆竹已成時人過年時必備的“年貨”,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。周密的《武林舊事》“歲除”條稱,“至于爆仗,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。而殿司所進屏風,外畫鐘馗捕鬼之類。而內藏藥線,一爇連百余不絕。簫鼓迎春。”
明清兩代,爆竹更為流行,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。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,除夕夜即開始,子夜零時達到高潮,俗稱“迎神”。這時,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,爆竹已成為新年之際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物象.。
除夕之夜為何要燃放爆竹?
據《事物紀原》推斷:“爆竹燃草于庭燎。”除夕夜用庭燎,在西周時已成風俗。所謂庭燎,就是正月初一夜,人們在祭祀時,在寺廟、宅第院內樹起蘆葦、松、竹為干,外以麻布纏裹,或束成草把,用油脂澆灌,點燃它照亮庭院,煙光相雜,百物相照。禁昏晦,防不虞,致太平。這說是庭燎。后來逐漸發展成爆竹。
南朝梁代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"正月一日,雞鳴而起。先于庭前爆竹,以避山臊惡鬼。"在古代,正月初一早上,人們把竹子放在火里燒,人們奉信,竹子在火中的爆 裂聲能夠驅瘟逐邪。
《神異經》記載:古時山中有一種人,身高只有一尺多些,一只腳,不怕人。但人要碰見它后便會發熱犯寒。這就是山魈。用火燒竹會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。山魈特別怕燒竹的聲響。人們為了驅逐山魈鬼,故在院子中爆竹,因而沿襲成俗。
煙花爆竹的化學知識知多少?
雖然現在燃放煙花爆竹成了中國人慶祝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。但是,爆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?煙花在空中爆炸時,為什么會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火花?你知道嗎?
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藥,含有硫磺、木炭粉、硝酸鉀,有的還含有氯酸鉀。制作煙花時是在火藥中按一定配比加入鎂、鋁、銻等金屬粉末和鍶、鋇、鈉等金屬化合物制成的。
由于不同的金屬和金屬離子在燃燒時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,所以煙花在空中爆炸時,便會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火花。
鞭炮里的化學知識?例如,
鋁鎂合金燃燒時會發出耀眼的白色光;
硝酸鍶和鋰燃燒時會發出紅色光;
硝酸鈉燃燒時會發出黃色光;
硝酸鋇燃燒時則會發出綠色光。
......
鞭炮里的化學知識?這些就是煙花五彩繽紛的秘密,在化學上稱之為”焰色反應“
煙花爆竹在劇烈燃燒過程中,瞬間產生大量的熱和氮氣、二氧化碳等氣體。由于體積急劇膨脹,壓力猛烈增大,于是發生了爆炸,化學方程式:2KNO3+ S + 3C—— K2S + N2 ↑+ 3CO2 ↑
下一篇:化學試劑變質原因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