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坦利科普:為什么買不到無添加鹽?
人類食用鹽的歷史已經很難考證,而在食鹽中加入食品添加劑的做法出現不過幾十年。如果問起來為什么要加入添加劑,肯定有許多人會脫口而出:“商家為了降低成本、延長保質期……”
但對于食鹽而言,這種猜測顯然不成立。食鹽中加入的添加劑,往往比食鹽還要貴,添加進去反而是增加了成本。至于保質期,食鹽自己就有防腐能力,也并不存在“過期”的問題。
在食品添加劑的國家標準中,允許用于食鹽中的食品添加劑共有5種:二氧化硅、硅酸鈣、檸檬酸鐵銨、亞鐵氰化鉀(鈉)和氯化鉀。
氯化鉀不屬于常規的食品添加劑。實際上,它也只是在低鈉鹽中使用。鉀離子也能產生一定咸味,在食鹽中加入它,在獲得相同咸度的前提下,人體攝入的鈉就能少一些。不過,鉀離子含量高的時候會產生苦味,所以也只能少量添加。
而二氧化硅、硅酸鈣、檸檬酸鐵銨和亞鐵氰化鉀(鈉)都是抗結劑。抗結這個效果對于粉末類食品非常重要,能防止顆粒或粉狀食品聚集結塊,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動。在各種干粉飲料,比如蛋白粉、咖啡粉中,就能經常見到抗結劑。
抗結劑對于食鹽來說尤其重要。食鹽非常容易吸潮結塊,而且結出的塊很硬、難以打散。過去的鹽不加抗結劑,經常會結成大塊,被稱為鹽巴。在買的時候,甚至需要用小錘來敲。結塊的鹽在使用過程中也極其不便。以前的人有時候就會把鹽塊拿起來在湯里涮一下,或者在鍋上劃一下,表示放過鹽了。抗結劑的加入,就可以使微細的食鹽顆粒保持良好的分散狀態,這樣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。
在國家標準許可的4種食鹽抗結劑中,二氧化硅的限量是20克/千克,硅酸鈣沒有用量限制,檸檬酸鐵銨的限量是0.025克/千克,而亞鐵氰化鉀的限量是0.01克/千克。前面3種的名字聽起來都比較安全,而且使用限量也高。亞鐵氰化鉀聽起來就很嚇人,食用限量也是最低的,但現實中卻幾乎都得使用它。這又是為什么呢?
食鹽需要良好的溶解性,而二氧化硅和硅酸鈣都需要加入相當大的量才能夠有效地抗結。它們都不溶于水,如果作為抗結劑,食鹽溶解之后就會出現明顯的雜質。此外,人們心目中的鹽就是潔白無瑕的,而檸檬酸鐵銨的加入會讓食鹽呈現淡黃色,讓人覺得被污染了。
亞鐵氰化鉀就完全克服了這些問題,雖然看它的名字好像是氰化物,讓人想起劇毒。其實,它的安全性很高,國際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(JECFA)設定的安全劑量是每天每千克體重0.025毫克。對于一個60千克的成年人,相當于每天攝入1.5毫克。而每千克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允許添加量是10毫克,也就是說每天吃150克食鹽才可能超標。
還有很多人擔心亞鐵氰化鉀在烹飪中分解,從而釋放出劇毒的氰化鉀。其實,它非常穩定,要加熱到400 ℃才能分解。在烹調中,即使是油炸或爆炒,油溫也不會達到300 ℃,距離亞鐵氰化鉀的分解條件還有相當距離,完全用不著擔心它經受不住考驗而“變節”。
除了抗結劑,食鹽中通常還會加入碘。這是因為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缺碘,在食鹽中添加適量的碘,是避免人們患上碘缺乏癥最簡單有效的方案。